中新网北京9月14日电 (记者 马帅莎)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、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13日在北京表示,受1963年出生高峰影响,2023年将是中国老年人口净增长最多的一年。
中国记协当天举办新闻茶座,邀请杜鹏围绕“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”主题,与境内外记者进行交流,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杜鹏在会上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与特点。他表示,其中一个特点是老年人口数量多。2022年,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.8亿人,受1963年出生高峰影响,2023年将是老年人口净增长最多的一年。
杜鹏指出,今年起,中国会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,老年人口将一直保持净增长,到2050年,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长至近5亿人,预测2052年以后,老年人数才会开始减少。
杜鹏表示,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另一大特点是“城乡倒置”现象加剧。根据2020年数据,城镇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农村,但从老年人口比例来看,城乡差距反而在扩大。由于人口流动,许多农村年轻人到城镇工作,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老年人口占比,降低了城镇老年人口比例。
杜鹏认为,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领域还是要发展农村养老,缩小城乡在养老服务、养老保障方面的差距。比如借助互联网等方面优势,把城市的远程医疗养老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,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同步建设。(完) 【编辑:房家梁】
中新社平潭9月14日电 题:马可·穆勒:能感到全世界华人青年导演正随风而飞
“这届IM的主题是‘风大又怎样’。”在福建平潭的海边,国际著名电影制片人马可·穆勒说,“我能感觉到两岸乃至全世界的华人青年导演正随风而飞。”
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(In Moments Film Festival,英文缩写为IMFF)9月12至14日正在平潭举办,共收到来自全球331所高校的1849部参展作品,参与面与投片数再创新高。举办地平潭是福建省强风区之一,滨海地区全年7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25天。
9月13日,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上,马可·穆勒电影大师班在福建平潭举行。 钟欣 摄
来自意大利的马可·穆勒与徐小明、阿美、黄旭峰、周黎明、黄鸿端、周浩等两岸电影人、导演、编剧及影评人、高校学者,共同组成本届影展评委会。评片过程中评委们为哪些作品应该入围不断发生争论。
“有争论是很好的事,我们最后评选出的50部入围作品,风格各不相同、丰富多彩。”马可·穆勒说,这也正映照了本届影展的主题,“年轻”与“大风”,同样激荡、奋起,横冲直撞,不退缩。
马可·穆勒被称作是“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”。他曾掌舵威尼斯、罗马、佩萨罗、鹿特丹、洛迦诺等国际电影节多年,把《原野》《黄土地》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等中国经典影片以及张艺谋、陈凯歌、田壮壮、贾樟柯等中国导演推向国际舞台。
这位与中国电影知交多年的老友,在此届IM两岸青年影展期间接受媒体访问时,毫不掩饰对华语电影的关切和喜爱。在他看来,丰富多样的华语电影,让国外观众更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。
马可·穆勒1975年来到中国留学,在之后的时间里逐渐结识了中国第五代电影人,也看了很多老电影。“我开始理解中国电影悠久的、与众不同的传统。”马可·穆勒说,在现实中对中国社会的了解,也让他在日后对中国第五代电影人拿给世人的作品充满认同感。
当时,对马可·穆勒影响最大的一部电影是《我们的角落》,这部短片是田壮壮在校期间的作品,由张艺谋摄影,陈凯歌担纲编剧。“我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接触到的第一个‘老外’。”马可·穆勒笑着说道。
在马可·穆勒看来,那个年代的学生有才华,更不乏各自独特的风格。“我一直期待他们的处女作,我就想把他们这些人拍的第一部长片电影拿到国外去放,让更多的观众、影评人注意到中国年轻一代的电影人。”他说。
IM两岸青年影展是以扶持全球高校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,集短片评比、论坛、展映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节展,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,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。本届影展征集到的作品中,88.6%的主创群体是“95后”新生代电影人。
马可·穆勒看了其中100部作品,他惊艳于如今的年轻导演对更多不同方向的探索。“我们决定颁奖的几部影片真的是非常有特色、有内涵的作品。”他透露道。
不久前,台湾青年演员李鸿其担纲导演的处女座《爱是一把枪》,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“未来之狮”奖,这也是威尼斯电影节历史上华语片首次获得此奖。该片与大陆制片人单佐龙合作。
“在台湾,李鸿其拿到的投资很少,是单佐龙帮他在大陆完成了后期。”马可·穆勒说,“由此可见,台湾不少年轻导演很有突破力,两岸合作会产生非常有力量的成果。”(完)